编者按:中国电科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整合关键资源、汇聚优秀人才,集聚力量建设高层次创新平台,奋力推进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实践做法,受到光明日报等中央主流媒体广泛关注报道,引起热烈反响。
“基于海康合浦2.0,行业客户可以在海康威视的智能物联网硬件产品上部署自有应用程序和算法,实现更高的安全、效率及业务目标。”在刚闭幕的迪拜安防展上,海康威视智能物联网产品备受关注。
四川天府新区兴隆湖畔以东,鹿溪智谷青山如黛、河畅水清。海康威视成都科技园里,研发人员正在进行智能物联网领域技术研究、软件开发。
图:海康威视成都科技园将助力四川做大做强智能物联产业、培育智能物联生态圈,助推产业链相关人才、技术、创新成果实现集聚发展。
这座可同时满足超万人研发办公需求的创新“引擎”,是中国电科集聚优势资源建设高层次创新平台的一个缩影。从北京到成都,从石家庄到南京,高层次创新平台推动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加速汇聚,成为科技创新“源动力”和产业发展“强引擎”,打造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新平台迸发新动能
2022年7月4日,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强为海康威视成都科技园揭牌,勉励海康威视发挥技术产业优势,高质量打造西南研发和创新基地,引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发展。
海康威视成都科技园总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是中电海康单体占地面积最大的研发园区,主要开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感知等技术和产品研发,以及为城市和企业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并推进服务落地。
该研发园区的建设也被四川寄予助推产业链人才、技术、创新成果集聚发展的期望。按规划,项目建成后5年内,研发园区将集聚研发人员预计超万人,助力四川做大做强智能物联产业、培育智能物联生态圈。
补链强链育新机,布局优化变集群。
千里之外,石家庄鹿泉经济开发区信息产业园,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链正在做强做大。
2022年11月,电科材料新外延材料产业基地第一片硅外延和碳化硅外延相继出炉,再次刷新了重点建设项目进度条,实现新产业基地外延生产从0到1的突破。产业基地建成投产后,年产36万片碳化硅、300万片硅外延片,整体产能将扩大到原来三倍。
在电科材料普兴电子生产线上,各种型号的硅和碳化硅外延片正加紧生产,这些高技术含量产品将应用于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轨道交通等领域。
图:电科材料普兴电子新外延材料产业基地第一片产品“出炉”。普兴电子新产业园区投产,将为硅和碳化硅芯片制造提供更稳固的原材料保障,与产业链上下游客户联合形成产业集群。
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完成,一个月前,产业基础研究院MEMS传感器产业创新基地正式封顶。该基地投用后,将建成8英寸MEMS传感器芯片生产线以及MEMS传感器封测和模组产品生产线,主要研发MEMS系列产品,着力打造半导体、传感器与微系统、集成电路原创技术策源地,构建形成较为完整的半导体产业链。
新平台构建新路径
一流的科研生产平台和创新中心,带来的不仅是科研环境的改善,还有科研成果的竞相迸发。
南京栖霞区,湖光山色,泉清石峻,风景如画。
图:28所仙林新所区致力打造全国信息领域示范性智能园区,为履行强军首责、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现高质量发展打造战略支撑和新一轮增长极。
聚焦强军兴军主责主业,2021年,28所仙林所区在栖霞区灵山脚下落成。新所区临近南京仙林大学城,与一流院校、高新技术产业产学研合作更加便捷,更有利于进一步协同推进网信体系核心技术攻关,无人、智能等领域布局优化,体系效能生成和装备产品智能化升级。
目前,仙林新所区正成为高素质人才聚集的新高地,网信体系原创技术发展的策源地。两年多来,累计申请发明专利1000余项,取得国际专利授权8项。
月牙湖畔,波光粼粼,绿树环抱。29所四威高科技产业园里,创新平台建设带来的智能化升级正悄然进行。
这个主要从事机电产品和智造服务业务的产业园,通过智能制造赋能,为工艺、制造、生产管理、智能管控系统及装备研发点燃了增长“引擎”。2022年,产业园培育的“复杂型面天线结构件高效柔性制造关键技术、装备及应用”项目,实现销售额超10亿元,提升生产效率50%,提升合格率20%,成为智能制造标杆工程。
串珠成链,推动从“0到1”的创新突破,再到从“1到N”的枝繁叶茂。不久前,网络通信研究院所属远东通信敏锐把握市场前沿,推出最新研发5G端到端网络设备产品,应用在智能制造、智慧园区、智慧交通等行业,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入驻鹿泉经济开发区信息产业园以来,他们在网络通信、光通信等主业方向,推进内部优质资源整合,形成联合创新发展模式,极大促进了网络通信领域前沿技术探索,带动了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上下游发展。
新平台打造新高地
这样发展飞速、成果频出的高层次创新平台还有很多。
视线南移,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南京)建设正如火如荼,利用国基南方江宁产业园区资源,协同探索新型协同攻关机制,引领带动第三代半导体技术产业跨越发展。
图: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南京)揭牌,作为牵头单位,55所正聚焦科技攻关,动态探索新型协同攻关机制,着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
近年来,国基南方布局形成南京秦淮创新研发中心、南京江宁产业基地等创新平台,推动太赫兹器件等技术快速进步,晶体生长加工、芯片制造和器件封装全产业链能力快步提升,化合物工艺线、碳化硅器件工艺线、射频微系统工艺线等产能持续释放,自主研制新能源汽车芯片实现百万辆应用,为发展射频电子、功率电子、光电显示三大产业,稳固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入地方经济提供有力抓手。
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展智能科技是中国电科的责任,也是机遇。
北京西山南麓,群山环绕,风景秀丽。中国电科智能科技园便坐落于此,从空中俯瞰,一座座科研楼像一块块芯片,澎湃着智能科技发展的无尽动力。
图:中国电科智能科技园满足了成员单位在京军工和科研任务快速发展需要,有力支撑了集团公司强军兴军、科技自立自强等工作开展。
“我们做的是网信体系,通过在园区搭建网信体系演示验证环境,邀请客户到现场来观看系统演示,沟通效果更好。”中国电科28所网信研究院负责人蒋锴表示,通过更直观的方式,向用户展示网信体系解决方案和典型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力推动了市场开拓。
目前,网信研究院发挥在京区位优势,紧锣密鼓加快推进网信体系各项工作,具备了完善的论证设计、开发联试等核心能力。
在智能科技园的另一角,尹峰每天一早就坐在国资国企网络信息安全在线监管大厅,在他的面前,是一块数十平米的大屏,在屏幕上正在实时更新网络态势。作为中资网安的技术专家,他和团队每天最关心的就是网络的风险在哪里。随着中资网安整体搬入智能园,科研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也带来了科研“软实力”的提升。
一年多时间里,24家二级成员单位入驻智能科技园,以科研人员为主体的员工队伍不断聚集,具有硕博学历的科研人员超过95%,瞄准人工智能、网络安全、集成电路、大数据、物联网等高新科技领域奋力疾驰,陆续完成智能探测感知、情报侦察、无人蜂群、智能指控、智能芯片、网络对抗等6大类23个方向布局。
在智能科技园,经过一年多的发展,无人蜂群技术成果步入国际前沿,发布国内集成电路与微系统共享共创平台“电科芯云”,在网络信息体系论证设计、网络信息体系关键技术自主创新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打造国资国企监管平台架构国资国企网络信息安全“数据长城”……
人人争先的科研攻关氛围中,一系列重大突破、一大批领先成果竞相迸发,智能科技园正成为聚集关键资源、优秀人才的“强磁场”,引领智能科技发展的“加速器”。
从海康威视成都科技园,到鹿泉经济开发区,到仙林所区,再到智能科技园,高层次创新平台集聚的智慧力量、迸发的活力合力、涌动的创新潮流,如同千尺瀑布奔流向下,汇聚成集团公司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澎湃动能,推动中国电科在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上劈波斩浪、奋辑前行。